日前,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开考了。教育部数据显示,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388万,相比2024年下降50万人,相比2023年骤降86万人。而录取人数却还在逐年增加,今年的招生学校增加至919所,录取率也有望达到近3成。一句话概括就是:考研越来越容易,但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考研了。为什么一夜之间考研不香了,网上很多专家给出了各种解读。一、“考公替代论”:虽然2025年考研人数比2024年下降了50万,但考公人数增加了38万,基本上填平了缺口。考公和考研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,其优劣对比由来已久。曾几何时,公务员一度遇冷,被认为是低收入人群,因为拿着“死工资”,不如做生意或者进企业来钱快。然而,经过社会的毒打之后,很多人才明白:公务员不仅收入高、福利高、工作稳定,而且社会地位高,是名副其实的“铁饭碗”。二、“学历倒挂”论:近年来,随着硕士、博士的人数越来越多,出现了了“学历倒挂”现象——即学历越高,就业率反而越低。三、“性价比”论:硕士一般3年毕业,博士最少3年毕业,这不仅增加了经济成本,也延长了时间成本。四、“网红经济”论:直播时代,年轻人所处的环境与十年前完全不同,很多大学生甚至高中生都开始打造“网红”人设。如今的大学校园里,“网红”随处可见,很多人收入不菲,这让很多大学生相信“成绩好并没有什么了不起,读书不如做网红”。以上观点,不一而足,皆有理有据,但笔者认为都没有说到关键点。考研之所以不热了,根本原因是:学历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出现了脱节。从国家层面讲,培养这么多的硕士、博士,初衷肯定是想让这些高学历人才搞研究、做创新,从而提高生产力;生产力上去了,国家的竞争力才能强大,在全球竞争中才能占据主导地位。从个人层面讲,既然读了硕士、博士,那对工作性质、薪酬待遇的要求肯定水涨船高。然而希望是美好的,现实却是残酷的。当这些硕士、博士进入社会后,却发现根本没有那么多让自己发挥的岗位。因此,很多人不得不继续从事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工作,学到的“屠龙之技”毫无用武之地。在极致内卷的情况下,企业对高学历人才自然也缺乏尊重,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,过了一定年龄之后,就成为抛弃的对象。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渴望考公,渴望做网红,原因正在于此。因此,要改变这一现状,必须提供足够多的研发岗位,真正树立“尊重知识”“尊重人才”的价值观。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